0%

明朝那些事笔记-日本篇

相对于丰臣秀吉的极端排斥,作为亲信的和尚玄苏在完成了翻译的使命——宣读完大明诏书之后作出了一个与丰臣秀吉完全相反的举动:承认大明诏书对自己的册封,公开署名“大明赐日本本光寺禅师”,视此次封赏为相当的荣耀。其实对大明此次册封有所不满的,说起来人数还是较少的,绝大多数受封的日本官员还都接受了官服敕令,并在重大节日、祭奠等场合穿上了大明所赐的官服。

啊哈哈哈画面太美《并在重大节日、祭奠等场合穿上了大明所赐的官服》

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反正也跑不出地球,杨方亨一气之下,直接回了北京,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,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。 这下皇帝也火了,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,找来找去,才发现这兄弟跑到了朝鲜庆州。当年也没什么引渡手续,绳子套上就拉了回来,关进了诏狱,三年后经过刑部审查定了死罪,杀了。 沈惟敬这一生,是笔糊涂账,说他胆小,单身敢闯日军大营;说他混事吹牛,丰臣秀吉经常请他吃饭;说他误国,一没割地,二没赔款,还停了战。 无论如何,还是砍了。 从他的死中,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: 有些事不能随便混,有些事不能混。

哭笑不得的人生经历,能撒谎到国家层面,历史上也不多吧。

于是在明军围困两天后,加藤清正主动派人送信给杨镐,表示希望讲和。杨镐倒也实在,说你出来吧,出来我和你谈判。 加藤清正回复,你们明朝人不守信,我不出来。 在我看来,这就是随意忽悠的恶果。

《不是国军不给力,实在是那共匪太狡猾》

在当时的麻贵看来,选择这个时候出征,实在是再好不过了。此时距上次出征已有半年,各部休整完毕,而在此期间,锦衣卫也来凑了次热闹。事实证明,这帮人除了当特务,干间谍也有一套,探明了日军的虚实和实际兵力,并提供了大量情报。

我已经脑补到百万城管大军前往台湾维持秩序的画面了。。。

开始也确实如此,刘綎连续派出了三批使者,小西行长都不信。但刘大刀却是不依不饶,一定要把阴招进行到底,又派出了第四批使者。 这次,小西行长终于相信了。他准备出城与刘綎谈判。 然而关键时刻,明军出了叛徒,泄露了刘綎的计划,小西行长又缩了回去。 从沈惟敬开始,再到李如松、刘綎,谈了无数次,被骗了无数次,我相信,即便打死他,下辈子再投胎,他也不会搞谈判了。

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

而陈璘也充分发挥了他搞关系的特长,用一种特殊的方式,与李舜臣进行了良好的沟通。 这种方式就是写诗。 一到朝鲜,陈璘就写了这样一首诗给李舜臣: 不有将军在,谁扶国势危? 逆胡驱襄日,妖氛倦今时。 大节千人仰,高名万国知。 圣皇求如切,招去岂终辞。

《读书人的拍马屁》《所有人应该都吃这一套吧》

眼看李舜臣就要落海喂鱼,陈璘赶到了。 我确信,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情是很铁的,因为发现李舜臣被围之后,陈璘不等部队列阵,便义无反顾地冲了进去,而此时他的身边,仅有四条战舰。 于是,他也被围住了。

兄弟义气!(不过最后一句话确实戳中笑点)

然而,从根本上讲,封赏过少、弹劾过多的责任者并不是丁应泰,更不是万历,因为按照明朝的惯例和规定,像抗倭援朝这种规模的战役,带几万人出去打一场,封赏就这么少,弹劾就这么多,大家都习惯了。 所以真正的原因虽然可笑,却很真实: 对明朝而言,这实在不是个太大的事。 既然不是什么大事,自然就没人管,自己不管别人当然也不管,加上那些无聊的言官泼脏水,修《明史》的清代史官照单全收,日本和朝鲜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说各话。于是,对这场战争的评价,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:争议、误解、谜团。

小国的悲哀哪。。放到个人的话,牛逼的人也往往记不住和哪些无名小卒有过什么具体的交往。所以说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