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靖三十三年(1554),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万表终于无法忍受了。流动倭寇四处出没,使他焦头烂额,却又无计可施。 苦思冥想之下,他突然灵机一动,召见了杭州及苏州两地的寺院住持,交给了他们一个任务。 几天之后,一支由苏杭两地上百名和尚组建的巡防队正式成立,主旨只有一个——杀死倭寇。 这帮和尚都是精挑细选的武僧,个个自幼苦练武艺,精通棍法,老家也都在附近,听见倭寇两个字就手痒。听到消息,纷纷踊跃报名,经也不念了,抄起棍子就上了战场。 事实证明,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,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,管你什么“阴流”“剑道”,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。 和尚联防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,在嘉靖三十三年(1554)至嘉靖三十六年(1557)间,该队在杭州湾及松江府(今上海附近)一带与倭寇作战多次,无一败绩,令倭寇闻风丧胆。
Chinese Kong Fu!
而关于王翠翘的结局,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总而言之,应该是死了。
但她是如何死去的,民间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。一种说她在那次突袭里死于乱军之中,尸首也未能找到。
另一种说法,则是一个无比凄美的故事。
徐海投水自尽的时候,王翠翘也想死,却没死成。她被士兵俘虏,并送到了胡宗宪那里。就在此处,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释放,有的说胡宗宪要把她许配给罗龙文,更有甚者,说胡宗宪自己看上了她,想娶她做妾。
虽然传说有许多种,分配对象也有很多个版本,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——她拒绝了。
徐海已经死了,但她仍然可以活下去,想娶她的人依然排队,她可以继续嫁人,过锦衣玉食的生活。
然而她拒绝了,她选择用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,以怀念那个先她而去的人。
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,她趁人不备,逃了出来,面对大海,高声哭诉道:
“明山,我辜负了你啊!”
然后,她投入大海,追随徐海而去。
在现代很多人看来,这种行为大致是比较缺心眼的,活着不好吗,干嘛要去死呢。
诚然,这是一个缺乏逻辑的选择,正如多年前的那个时候,当海盗徐海来到她的面前,她所做出的那个选择一样,毫无逻辑,实在毫无逻辑可言。
从史料价值上来讲,这是一段十分不靠谱的记载,换句话说,其真实性是很低的,但我依然使用了这段材料。
因为在这个故事中,我看到了一种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,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的情感,它才是这两个毫无逻辑的选择的真正原因,虽沧海横流,惟恒然不变。
我知道它是假的,我希望它是真的。
我看到了一种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,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的情感,它才是这两个毫无逻辑的选择的真正原因,虽沧海横流,惟恒然不变。
当年明月,写的真好哪!
因为根据朝廷规定,像戚继光这样的中高级别干部,出门必须要坐马车,可是戚继光家条件有限,买不起车,坐11路车又太丢面子,无奈之下,只好改成家里蹲了。 于是十岁的戚将军被迫辍学,待在家里苦读。此时,一位老师听说了这件事,便主动表示愿意上门教戚继光读书。
我想到了朱元璋规定自己的子孙不能工作,直接吃皇粮,结果明朝晚年好多子孙活活饿死。。。
所以说,规矩不能死板哪。。
热血青年戚继光对此十分不满,他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改革,严肃考勤制度,整顿军纪,可谓是雷声阵阵。 遗憾的是,偏偏就是不下雨。口号喊得震天响,却无人理会。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:你爷爷在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儿,你小子胡子都没长起来,就想跟前辈过招? 这是戚继光学到的第一课,他终于明白,在这个世界上,像他父亲和老师那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派,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,他还必须学会妥协。对于这一点,他比他未来的盟友张居正醒悟得更早。
变通、妥协、变得比这个世界还圆滑、变得比最卑鄙的人还卑鄙(夸张手法),这也许是实现自己理想必须要做的牺牲。
事实证明,戚继光的这一选择十分英明。在十年之后的那片高地上,他付出的努力,将得到最大的回报。
所有的努力、付出,冥冥之中都会有回报。
所有的馈赠,冥冥之中都标好了价码。
但能从中看出名堂,且自创兵法者,恐怕就只有戚继光先生了。因为他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看书方法——一边看一边批。比如孙子曾经曰过:敌人气焰嚣张,就不要去打(勿击堂堂之阵)。戚将军却这样曰:越是气焰嚣张,越是要打(当以数万之众,堂堂正正,彼来我往,短兵相接)! 孙子还曾经曰过:诈败的敌人,你不要追(佯北勿从)。戚将军曰:保持队形,注意警戒,放心去追(收军整队,留人搜瞭,擂鼓追逐)。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。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,戚继光同志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批判地吸收,所谓因地制宜,取其精华,终得兵家之精妙。
笑死了,古代的“嘴强王者”戚将军。
在明代的优秀将领中,论作战勇猛,运筹帷幄,戚继光的整体素质应该能排在前五名。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事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,却是因为他有着一项无人可及的专长——训练。 三千名新兵蛋子怀揣着混饭吃的梦想来到了军营,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,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,将是地狱般的生活。
戚家军!
关于这个问题,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,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,谈话内容经本人整理,大致如下: 戚继光(下简称戚):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,但经历战阵之后,我才发现,新军有很大的问题。 谭纶(下简称谭):什么问题? 戚:我所部三千新军中,大部都是处州(今浙江丽水)兵和绍兴兵,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。比如处州兵,作战十分勇猛,听命从不迟疑,冲锋陷阵,非常积极,是战斗的主力。 谭:有什么问题吗? 戚: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,都要和我谈条件。 谭:谈条件? 戚:作战以前,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,然后自行内部商议,如果认为能打,就作战,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,即使费尽口舌,他们也绝不会卖力。 谭:…… 戚:相对而言,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,无论打什么仗,他们从来不会拒绝,完全服从,而且不怕辛苦,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,安排他们干,他们就会尽力去干,且从无怨言。而在战场上,如果敌人退却,他们会主动追击。 谭:遵从军令,作战勇猛,这不是很好吗? 戚:但问题是,如果敌人进攻,他们就会主动撤退。 谭:…… 戚:当然,如果敌人再退,他们还是会追,但若敌人回军,他们会再次撤退。据我统计,但凡与敌人相接三十步内,即将肉搏之时,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。总而言之,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。 谭:那你打算怎么办呢? 沉默片刻后,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: “我也没有办法。”
但问题是,如果敌人进攻,他们就会主动撤退。笑死我了。
嘉靖三十七年(1558),戚继光因事出公差,事情办完后,他没有原路返回,却兜了个圈子,准备视察民情。 然而,当他偶然路过一个地方的时候,却看到了一幕让他触目惊心的情景。 他经过的地方,叫做义乌,他看到的场景,是打架斗殴。
“征战半生,天下强横之徒,我大都曾见过,却也从无畏惧。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,善战无畏,实为我前所未见,让人闻风丧胆,可怕!可怕!”
鬼鬼,这就是义乌吗。
戚继光同志麻烦了,有家不能回,在单位住也不是个事儿。于是他一咬牙,不戴任何盔甲,套着一件便装回了家,在老婆没来得及动手之前,便扑通一声跪下,然后号啕大哭,痛斥封建礼教,说自己也是受害者,为了生儿子才不得已如此,并且讲过去忆往昔,恩爱夫妻,同甘共苦,等等。 女人毕竟是女人,被戚继光这么一阵忽悠,心肠就软了,随即丢下尖刀,与戚继光抱头痛哭。 戚继光单刀赴会,凭借着勇气和对老婆的信任,化解了恩怨。
但如果你认为事情如此简单,那你就错了。
事实上,历史中的戚继光是一个几乎从不冒险的人,他的兵法要诀是“谋定战”。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,他绝不会作战。而在其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,他也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。老婆如此凶悍,要是一时火起,真的把自己给剁了,那就亏大了。 然而,他依然不带侍卫,跑去找自己的老婆说理,且毫无畏惧。这并非他喝酒壮了胆,只是因为在他的那件便服下面,还穿着一件护甲。
啊哈哈哈哈太可爱了。
义乌的兄弟们罢工了。你老人家说好晚上跑路,到了台州就能吃饭,现在又出尔反尔,一定要先打仗,虽说我们实诚,你也不能这么忽悠人吧。 事实证明戚继光是有远见的,当年他费尽心思一定要挑老实人,为的就是今天。他不慌不忙地站出来,讲了一堆民族大义、国家兴亡之类的话,竟然把当兵的说得热泪盈眶,然后他当众叫出了炊事班,让他们拿着从城里取出的粮食,开始准备做饭,并作出了庄严的承诺:敌人在前面,饭在这里,打完仗,就吃饭!
打完仗就开饭!这就是顶级将领战场上的驭人之术!
戚继光终于功成名就了。因为在台州大捷中的优异表现,他升任都指挥使,从此,他开始被称为民族英雄、抗倭名将。但在这一切光辉的背后,是另一个戚继光——一个善于搞关系、迎合领导、请客送礼、拉帮结党的人。 在无数史书中,戚继光是英勇无畏的化身,他能谋善断,所向无敌。这一切都是事实,但他也有着另一面,比如他每到一个地方,都要先去拜码头,请客送礼,大吃大喝一通,然后再认同族找祖宗,大家就算是兄弟了。但是依照他的工资,绝不可能承担得起这么高的花销。所以结论就是:戚继光是一个既收礼又行贿的人。
这就是戚继光的另一面,似乎很不得体,似乎见不得人,似乎应该受到谴责。但你应该知道,他镇守东南之时,“百姓欢悦,倭寇丧胆”,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;他离职之时,“领将印三十余年,家无余田,惟集书数千卷而已”。他的所有收入,无论正当与否,都用于了交际,而他自己,是清白的。
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是立体的,要看到他的优点,也要正视他的缺点,同时不能单单以做过的事判定一个人的善恶,有时候也需要从动机、影响等方面去衡量。而我们当牺牲自己的原则时,也要明白什么能放弃,什么必须要坚守。
从道士到钢铁战士,只是因为一件东西——信仰。在这个世界上,信仰是最为坚固的物体,一旦坚持,就很难动摇,而金钱、美色在它的面前,是极为软弱无力的。 蓝道行是一个道士,但他却信仰王学,他相信,在这位传奇人物的光明之学中,他能够找到真正的光明。所以无论是利诱还是威逼,金钱还是皮鞭,他都决不屈服。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,是任何物质无法动摇的力量。而对于这些,利欲熏心的严嵩,是永远无法理解的。
便如觉醒年代中为国家未来奋斗的人们一样,有信仰的人是战无不胜的。
也就在这一天,一位在京城就读的太学生不顾一切地挤进人群之中,占据了最佳的观刑地点,他的手中还高举着一块布帛,上面只有七个醒目的大字——锦衣卫经历沈鍊。 在亲眼目睹严世蕃的头颅被砍下之后,他痛哭失声,对天大呼: “沈公,你终于可以瞑目了!” 言罢,他一路号哭而去。十几年前,当沈鍊因为弹劾严嵩被贬到保安时,曾不计报酬,免费教当地的贫困学生读书写字,直到他被严嵩父子害死为止。而这个人,正是当年那些穷苦孩子中的一员。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,他已经等待了太久,而他终究看到了公道。 徐阶终于实现了他的正义,用他自己的方式,不是礼义廉耻,不是道德说教,而是阴谋诡计、权术厚黑。
十几年前,当沈鍊因为弹劾严嵩被贬到保安时,曾不计报酬,免费教当地的贫困学生读书写字,直到他被严嵩父子害死为止。呜呼,困顿而不颓废,吾辈当自强!